日期:2011-10-28 20:15:38

  三十九、喋血玄武门(一)
  李元吉当上统帅后,提出来一个合理的请求:调用尉迟敬德、秦叔宝、程咬金等猛将,以及秦王帐下勇悍之士,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。
  李渊当然同意。
  李世民也没有异议;这是为国家、为整个大唐,同不同意,由不得他。更何况,还有那句话呢:率土之滨莫非王臣!
  不过,小李同学的郁闷是显而易见的。如果连尉迟敬德都被调走了,身边还有哪名武将可指望呢?
  就在这时,一个人秘密来到秦王府内,并带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。
  或许是因为这个消息太过重要、太过震撼,所以,史书用了一种“双重引用”的方式。何谓“双重引用”呢?
  且看:
  此人密报道:“太子语齐王:‘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,拥数万之众,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,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,奏云暴卒,主上宜无不信。吾当使人进说,令授吾国事。敬德等既入汝手,宜悉坑之,孰敢不服!’”
  大意如下:太子和齐王谋划,想要借此次机会击杀秦王,然后坑杀尉迟敬德等人。
  话说,史家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呢?�里�唆不说,读起来也不通畅。
  原因其实很简单:为了增加记载的可信度,并推卸掉史家自己身上的责任。你看,整件事情的经过全是出自第三者之口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都没问题,如果未来的某一天追究起来,可别追究到我们头上来呀!
  那么,这个第三者是谁呢?
  史载其名为王�,乃东宫府中层官吏,被秦王收买,是一个标准的间谍。
  不用说,这一消息是绝对是“五雷轰顶”,把个李世民震得半天没反应过来。我靠,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?
  不久,小李哥派人喊来长孙无忌、尉迟敬德等人,将情况告诉了他们。
  长孙无忌等人还是那些话:早图之。
  李世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说道:“骨肉相残,古今大恶。吾诚知祸在朝夕,欲俟其发,然后以义讨之,不亦可乎?”
  尉迟敬德立刻回复道:“人情谁不爱其死。今众人以死奉王,乃天授也。祸机垂发,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,大王纵自轻,如宗庙社稷何!大王不用敬德之言,敬德将窜身草泽,不能留居大王左右,交手受戮也。”

  意思就是说,您要是再不行动,我就离开您了。
  果然是个直爽之人呀,也就只有可爱的尉迟老兄有胆量说出这番话来。
  长孙无忌紧随其后:“不从敬德之言,事今败矣。敬德等必不为王有,无忌亦当相随而去,不能复事大王矣!”
  意思更直白:敬德走,我也走。

  李世民一看这情势,赶紧说道:“你们能不能再想想?”
  尉迟敬德直接火了:“王今处事有疑,非智也;临难不决,非勇也。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,在外者今已入宫,擐甲执兵,事势已成,大王安得已乎!”
  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,不能再犹豫了。
  道理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,要是还迟疑,那就是典型的惺惺作态了。要么,果断放弃,被人屠戮;要么果断行动,留万世骂名;还有其它选择吗?
 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,李世民竟然真就来了个惺惺作态!

日期:2011-10-30 21:17:34

  四十、喋血玄武门(二)
  下面,是奥斯卡影帝的精彩表演时间!
  李世民作皱眉状,问王府中的其他官员:“你们觉得如何?”
  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都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,这些人还能怎么说?肯定是拼命往太子和齐王头上抹黑了:“齐王凶戾,终不肯事太子。近来听闻齐王暗中已有夺取太子之位的想法!若使二人得志,恐天下非复唐有。以大王之贤,取二人如拾地芥耳,奈何徇匹夫之节,忘社稷之计乎?”
  意思很明白,太子和齐王不是当皇帝的料,当了也会祸乱天下,您才是大唐未来的贤君、真命天子!
  李世民听后,依然在犹豫。
  大伙儿你看看我、我瞅瞅你,一齐问道:“大王认为虞舜是什么样的人?”
  小李同学回答道:“圣人。”
  众人接着说道:“使舜浚井不出,则为井中之泥;涂廪不下,则为廪上之灰,安能泽被天下,法施后世乎?是以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,盖所存者大故也。”
  全是文言文,可能有些朋友看不懂,稍微解释一下。此处用的是典故,意在说明一件事情:为了心中的大志,为了江山社稷、黎民百姓,是完全可以牺牲掉某些东西的,比如相对不重要的亲情。人家大圣人虞舜都这么做了,您秦王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?
  李世民这才心安了些。
  不过,他并没有立即做出那个重大决定,而是下了一道命令:占卜一下,看看老天是不是想让我这么做。
  我晕,这是要将“惺惺作态”进行到底呀!

  一个幕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,走过来将占卜工具丢在地上,说道:“占卜是用来解决疑惑的,如今事情根本没有任何疑惑,占卜个屁呀!倘若结果不利,就要停下来吗?”
  哈哈,此人真是大胆呀,竟然直接撕掉了蒙在秦王脸上的伪装!好了,您老兄就别再演了,再演就穿帮了。
  于是乎,一个决定,一个天大的决定,一个将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决定,终于定了下来:诛杀太子和齐王,夺位!
  我个人认为,其实这个决定早就定了下来,只不过没有表面化、没有见诸于史料罢了。什么时候定的呢?大概就在前面的“换将”发生之时。

  实话实说,李世民对老爹李渊是相当了解的,毕竟两个人的关系在那里摆着呢!他很清楚,自己虽然遭到了猜忌,但在老爹心中的分量、影响力还是足够大、足够强的。另外,手下的精兵猛将、文臣谋士,自身的武略才干,突厥无休止的侵犯,都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。
  因此,小李哥在不离开京师的情况下,短时间内,是比较安全的,甚至于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展开反击。
  但是,“换将”让李世民真正感觉到了一种死亡的威胁。他知道,一旦自己赖以存在的那些东西被消除干净,太子集团的致命攻击也就到了!到那时,即便是老爹想要保,还能保得住吗?
  凭借小李的性格,我大胆猜测,那个决定就在此时定了下来。还是那句话,他本就不是那种坐以待毙的人,本就不是那种没什么主见的人;话说,战争强人什么时候缺过“凶狠果决”这一品质?
  后面所发生的一切,不过是在为这个决定的诞生,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罢了。正如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勾当:起义,要打着“均贫富”的旗号;禅让,要打着“被逼无奈”的旗号;杀人,要打着“拯救苍生”的旗号;收税,要打着“为国为民”的旗号!

  李世民打着的,不过是“被逼无奈、真命天子、圣人”的旗号罢了。也对,要杀亲兄弟了,哪好意思直接说出口呀!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