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0-01-12 20:51:09

  七十七、探案
  虞庆则之死在历史上被称作是一桩悬案!
  悬案、悬而未决之案,也就是还没有被定论的疑案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是因为史书对此案记载非常之少,加起来只有八个字:“上案验之,庆则伏诛。”即:皇上派人查证属实,于是杀了虞庆则。
  《隋书》成书的时间是唐朝,不牵扯到避讳的问题,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:关于这部分的历史记载被人为的抹掉了!究竟是谁这么坏?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?我们都已经无法查证了。
  既然史书没有详细写明,那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!来吧,跟着我做一次福尔摩斯。
  首先,虞庆则肯定没有谋反,绝对是被冤枉了!道理很明显,如果虞庆则真要造反,他何必要多此一举,派自己的妻弟回京城向杨坚汇报?假使他真的造反了,又岂会给杨坚派人“案验”的机会?别忘了,他当时可是有重兵在手,杀个使者易如反掌!
  接下来,咱们再来看看举报人赵什柱。这个人的证词存在一个非常大的漏洞,可以用四个字来加以概括:口说无凭。也就是说,他说的那些话不论真假,都还不足以对一个朝廷重臣构成威胁,因为他没有掌握实际的证据。

  说完当事人,再来说说杨坚!虽然这个皇帝对虞庆则有不满之处,但还不至于仅仅因为一句话,就对自己的这个老属下下狠手,至少他会派人去“案验”一下。
  讲到这里,大家就都明白了,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“案验之人”身上。
  如果这个人能秉公处理、认真排查,是绝对不会“证据确凿”的认定虞庆则谋反的,而是应该还这位将领一个公道。也就是说,倒霉的应该是那个赵什柱,而不是虞庆则。
  那这个人究竟是谁?他为什么要置虞庆则于死地呢?很可惜的是,史书也并未告诉我们此人的真实身份,或者他压根儿就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此人一定跟虞庆则有深仇大恨或者受了某人的指使!

  从《隋书》中的记载来看,虞庆则的真正对手有且只有一个:杨素!
  推理到了现在,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,虞庆则的死因也就明了了:杨素是借刀杀人、而且是借杨坚这把刀除掉了自己的对手虞庆则!
  联系一下后来这条“眼镜蛇”所做的种种勾当,我们这个推理足以站得住脚!
  不过,这个推理过程很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非议,我也欢迎有高人提出不同见解!

  现在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,是将虞庆则之死归结在了杨坚身上!他们认为是虞庆则的功高震主和杨坚的疑忌最终导致了这桩冤案。
  对此,我要提出几点质疑!
  首先,虞庆则真的有如此大的功劳吗?仔细研究史书中的记载,我们会发现,这位老兄所取得的那点成就,远不如贺若弼、韩擒虎、史万岁和杨素,要是跟高�比起来,就差的更远了。要给他安一个功高震主的帽子,似乎有点太抬举他了。功高震主之说,是根本站不住脚的!
  那么,杨坚的疑忌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就要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:杨坚是不是早就已经对虞庆则产生了怀疑?是不是早就有了除掉他的想法?后世很多人是持这种看法的,我却不以为然。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,在此之前杨坚没有表现出任何这方面的意思,更没有怀疑自己的这个铁杆亲信,更别提要除掉他了。清楚了这一点,我们可以确信,杨坚在杀虞庆则之前并没有产生什么疑忌。疑忌之说之所以有很大市场、得到很多人支持,是因为咱们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怪。

  这么多年来,“狡兔死、走狗烹”的观念已经彻底植入了我们的大脑,只要是皇帝杀大臣,大家都会往这方面联想,反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线索。那么,杨坚是否信奉“狡兔死、走狗烹”呢?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。这位老兄曾经对其亲信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饮此酒,愿我与诸公常如今日,世守富贵。”我相信,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绝对出自真心的。只不过,世事难料,又岂是人意所能控制得了的呢?

  但不可否认的是,杨坚的确应该为虞庆则之死负有直接责任,原因有两个:多疑和易怒。多疑的心理让他瞬间就对自己的这个亲信产生了怀疑,而易怒这一点最终让他酿成了大错。大家应该还记得他打死副部级高官的事吧,那就是他易怒的后果;其实很多人的死,都跟他的这一点有直接关联。按道理说,要是有赵绰这样的诤臣进行劝阻,应该也不会造成多大后果。但可惜的是,这样的臣子太少了,更多的却是如杨素这样的人。

  更为要命和可怕的是,杨坚的这两点却被人家给看透了、被人家给利用了!
  不管怎么说,虞庆则死了,死的很冤枉!
  从此之后,杨坚再没有提起过这么一个人,在他心里,这就是一个逆贼,死的罪有应得!当然,他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,也没时间再去想这件让人伤心和窝火的事情!
  这不,辽西(辽宁锦州一带)方面传来奏报,有人竟敢主动前来侵犯!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