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0-06-02 21:23:02

  九十一、征高丽(十二):战后小结
  为什么?究竟是为什么?
  我不想再做过多的解释,我甚至不愿意把责任推到杨广身上。我想,你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;不管这种见解是对是错、是全面还是片面!
  回到东都洛阳后,咱们的大隋皇帝非常郁闷。是啊,他太有理由郁闷了;对于他来说,这场出征的惨败实在是太过窝囊、实在是太让人无法接受;他简直不敢相信,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他,竟然会败在一个小小的高丽头上!
  怎么可能?可无论怎么懊恼、无论怎么愤恨,他终究是失败了,败的非常彻底、败的莫名其妙。
  紧接着,已是出离愤怒的杨广开始了大清算!
  首先要严惩的当然是于仲文和宇文述。正是这两个人的“狗屁”指挥,才导致了30万大军的覆没,才导致了最终的惨败。按照杨老兄的性格,这两个家伙尤其是宇文述,肯定是要被送上断头台了。

  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杨广竟然动了恻隐之心。原因很好玩儿,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娶了皇帝的女儿,宇文述跟皇帝是亲家!
  就这样,宇文述和于仲文全都幸运的被免除死罪,只是被贬为了普通老百姓。
  那么,总要找个替死鬼吧?否则如何向天下人交代?这个倒霉蛋就是那位力争放掉乙支文德的刘士龙。可怜的人,他只是尽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受降使者的职责,没有任何错,却无缘无故的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!
  平心而论,于仲文和宇文述都应该被斩首示众、以正国法。否则,怎么能对得起那些冤死的将士?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?

  通过这件事情,我们真应该使劲鄙视杨广一番。该狠的时候狠不起来,像个软柿子一般;原先害死自己亲哥哥的黑心,哪里去了?
  其余领兵大将也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,包括来护儿和周法尚。陆军部分将领极其阴险,竟然串通一气将全部责任都推到了于仲文身上!杨广不论是非,直接将这位老将领囚禁了起来。
  于老兄又气又恨,竟然一病不起,没多久就挂了!
  可怜的一代名将、曾经的常胜将军、绝对的猛人,就这样死在了榻上;时年68岁。我敢肯定,他一定是死不瞑目。
  《隋书》对其评价如下:“仲文博涉书记,以英略自许,尉迥之乱,遂立功名。自兹厥后,屡当推毂。辽东之役,实丧师徒。斯乃大树将颠,盖亦非战之罪也!”最后一句话虽有“宿命论”之嫌,但也确实道出了一些玄机。

  说起来让人惊讶,戎马倥偬的于仲文竟然还利用业余时间著有两部大作:《汉书刊繁》三十卷、《略览》三十卷。真乃一奇人也!就凭这一点,就足以让人自叹不如、就足以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  抛开最后一场战争不谈,我们可以确切以及肯定的说:于仲文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隋唐的一代猛人!
  如果我说整场战争中所有人都表现的非常差,你信吗?
  我认为,你肯定不信。不信就对了,百万大军、数十名战将怎么可能全都表现的很垃圾呢?也不合数学上的概率论呀!
  接下来,我将告诉你几个表现很突出的领兵大将。
  第一位叫做薛士雄。

  薛士雄,铮铮铁汉、国之栋梁;从小就有将帅之志!史载,当他还是个孩童时,便和同龄的小伙伴玩“攻城和守城”的游戏,而且玩的有模有样,如同真的在打仗一样。有的小孩子不太听话,薛小朋友竟然拿鞭子狠劲抽打!大家都怕这个坏小子,只好乖乖的听他的话,排着整齐的队伍。
  薛老爹看到这一情景后,惊异的对别人说道:“此儿当兴吾家矣!”
  十七岁,薛士雄正式参军,从此开始了自己颇具传奇的军旅生涯。
日期:2010-06-05 23:11:17

  九十二、薛士雄
  十七岁的时候,我还在高中的课堂里一遍又一遍的演算着数学题;十七岁的时候,我还会跟我的父母撒娇;十七岁的时候,我还在懵懵懂懂的喜欢着隔壁班里的漂亮女孩;十七岁的时候,我看到有人打架会吓得赶紧躲开。
  十七岁,薛士雄已经是一位勇敢的战士!
  经过多次血与火的考验,他很快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层将领,治兵严谨、秋毫无犯,深得士兵喜爱和老百姓称赞。
  杨广登基后,薛老兄的名声逐渐传到了这位新皇帝耳朵里。

  有一次,杨广问身边的大臣:“我欲提拔强人,不知道你们认识这样的人吗?”这几位大臣老实的回答道:“臣等何能测圣心!”杨广微微一笑说道:“我欲提拔的人正是薛士雄。”
  就这样,咱们的薛老兄一跃而成为禁卫军高级将领。
  事实表明,杨广没有看错人!
  一年之后,咱们的大隋皇帝发动了“伊吾之战”,目的为消除“丝绸之路”上的障碍;领兵大将正是薛士雄。这里的伊吾乃是指新疆哈密一带,在敦煌西部很远的地方。
  当时的作战计划是这样子的:与突厥突利可汗合兵进击,先到玉门关,然后发兵突袭。
  一开始的时候,突利还是很热心的,带领着自己的精锐骑兵与薛士雄一同来到了玉门关。可这小子临时又变卦了,率领着自己的部众玩起了失踪。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能看出来,这个突厥老大确实很会算账,知道犯不着为隋朝卖命,所以玩起了这种小把戏!
  突厥人失踪了,咱们的薛老兄郁闷了。进兵还是不进兵?这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大难题。进兵吧,人数不够;不进兵吧,回去没法向皇帝交代!
  经过短暂的权衡后,薛士雄下了一个命令:进兵。
  经过昼夜急行军,大军很快到达了伊吾城。
  一切都在薛士雄的意料之中:伊吾不设防!为什么呢?因为伊吾军民普遍认为隋军不可能这么快就来;而薛老兄就是看透了对方的这一想法,所谓“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”是也。

  就这样,塞外名城伊吾被轻轻松松的拿下!
  征高丽,薛士雄也作为领兵大将参与了进来。但这位老兄没发挥多大作用,基本上都是听宇文述的指挥。
  大溃败时,薛老兄比较倒霉,被高丽人围困在了一个叫做白石山的地方。史载“所围百余重,四面矢下如雨!”可谓绝对正宗的超级险境,如果不出什么意外,白石山就是薛士雄的坟墓了。
  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咱们的薛老兄竟然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!他先是将逃兵组织起来,结成方阵,然后临时拼凑起了一个200人的骑兵队;其中骑兵在中间,步兵在四周。
  高丽人在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,有点疲惫。
  就在这个关键点,薛士雄立刻命令骑兵队发起了冲锋,一举将对方的阵线冲开了一个大口子,然后率领士兵们冲出重围而去。
  第二位表现突出的将领叫做王仁恭。

  王仁恭,出生于官宦世家,是一个从小就很要强、很注意个人修养的好孩子。不仅喜读兵书,而且还练就了一身的骑射功夫,是一个典型的文武全才!
  长大后,王老兄先是给某王侯做了一段时间的秘书(好差事呀)。但这样的工作显然不适合他,不久之后,王仁恭便果断辞了职、从了军,成为了一名无足轻重的小将领。牛人就是牛人啊,仅仅这份胆量,就够我们羡慕的了!
  或许真的是有“对眼”这种东西,咱们的王老兄竟然得到了“眼镜蛇”杨素的赏识。在经过几场大战之后,顺利的被封为禁卫军中层将领。
  杨广登基后,爆发了与汉王杨谅的内战;王仁恭再次披挂上阵,这次他的上级还是杨素!战争结束后,王老兄因功受封为大将军。看来,凡是跟着“眼镜蛇”混的,都很有前途呀,这也间接说明了一件事情:杨素有识人之才!
  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,王仁恭一直都在重复他祖辈和父辈们干的工作:担任地方官。令人无比敬佩的是,王老兄干的相当不错,简直可以用“风生水起”这个词来形容。当他要被调往外地时,当地的老百姓拉着马不让走,而且在道路两旁嚎啕哭泣,以这种简单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位父母官的爱戴之情!

  征高丽,王仁恭也同样跟着来了。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