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0-05-18 20:59:54

  七十七、备战(一)
  凡事皆如此,有果必有因,这叫做“因果循环”。
  时间倒回到三年前,倒回到那次“北巡之旅”;那时发生了一个非常不愉快的小插曲:高丽使者在突利可汗处。

  杨广知道后,非常愤怒,立即发布了一份极其嚣张的诏书。(前有述)
  高丽国王高元很快就从使者那里得知了此事。这位老兄真是一个硬汉子,面对着如同“怪兽”一样强大的邻居,他坚决拒绝了诏书中的内容,不仅没有来隋朝朝见,甚至连平素的礼仪也减少了许多。这无异于是在告诉对方:臭小子不要嚣张,老子不怕你,看你能怎么样?!
  人是应该有点骨气的,高元虽然只有“巴掌”大的国土,却也算得上是一条汉子、一条有血性的真汉子。不畏强权、勇敢面对,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?你可以骂他不知天高地厚、你可以骂他不懂得“转弯”,但你绝对应该尊重他!
  当然,能有这种强硬的表现,这家伙也是有底气的。首先,自己的国家在东北亚也称得上是强国,不管是士兵数量还是将领,都有一战的实力;再者,自己这个地方是“福地”,曾经兵不血刃的击溃了杨坚派来的30万精锐大军;最后,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,这位老兄想当然的认为,隋朝也就是用大话来吓唬吓唬人,绝对不会动真格的,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,岂能随意开战端?
  但是,高元错误的估计了东北亚形势,错误的估计了大隋皇帝杨广!

  当时的形势是什么?很明显,高丽和突厥暗中结盟,极大的威胁到了隋朝在东北亚的统治!对于这一点,高元的想法太过简单了,他虽然只是想保住本国的利益,殊不知却正好击中了隋朝的要害!一旦高丽和突厥结盟成功,隋朝在东北亚将一下子陷入被动,这当然不是大隋君臣所愿意看到的。
  杨广是什么样的人?杨广是一个做事干脆果决的人、是一个与其父杨坚在性格上有着很大反差的人。可是,高元却仍然将其当作杨坚一样来对待,显然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!
  没错,高元的确是看错了杨广,也低估了杨广!
  咱们的大隋皇帝知道高丽的表现后,心中早已经有了应对之策(后详述)。他没有发火,也没有像老爹杨坚一样立即发兵,而是干起了一件事情、一件相当高明且意义深远的事情:开凿永济渠(大运河二期工程,直通北京)!
  在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时代,依靠什么来运兵和运粮?毫无疑问,正是运河!在古代,这种交通工具就是现如今的铁路,不仅运输量大,而且速度也比陆路运输快很多。杨广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凿永济渠,正是基于战略上的考虑,正是为了达到快速运兵和运粮的目的!
  想要彻底控制东北亚局势,想要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,就必须要有一个便捷的通道,就必须能够让军队尽快到达!没想到,“一代暴君”竟然会有如此高的战略思想。
  永济渠开通后,杨广还是没有大的动作。原因很简单,他还需要做更充分的战前准备!
  于是,这位老兄便下了那个诏令:向天下富人征税。

  打仗需要钱,需要大量的钱,而这些钱都是有大用处的,一方面购买军械辎重,另一方面则用来购买战马。
 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,为什么要向富人征税呢?其实道理也很浅显,“常务性税收”均来自于下层老百姓,富人虽然也交,但相对于其家庭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;“战争税”属于特殊性税收,加在穷人身上会加重其家庭负担,而加在富人身上则比较合理。看来,杨广还是考虑到了额外税收对普通老百姓造成的影响!只不过,在执行的过程中究竟是不是这样,就很难说了;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,我们也就不再随意猜测了!

  当然,征税只是一个准备,而且是最微不足道的准备,更大规模的还在后面呢!
日期:2010-05-19 21:55:19

  七十八、备战(二):全国总动员
  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为一场战争做准备,你认为是短还是长?
 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,我个人认为是足够了!在杨坚时代,大部分战争的准备期都没有超出过半年,有个别战争几乎是“一拍脑袋”决定的,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到最终的战局。可见,战争的准备工作虽然很重要,但绝对不是影响战争的决定性因素。当然,对于大型战争,肯定是准备的越充分胜算越高。

  杨广便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准备对高丽的战争!
  咱们的大隋皇帝曾经带过兵,曾经亲自上过战场,所以他非常清楚备战的重要性。尤其是平陈之役,若不是战前精心的准备,绝对不会那么的顺利。
  接下来,就让咱们看看杨广同学是如何备战的!
  大业七年,严格意义上来说,是一个更为特殊的年份,因为这一年大隋王朝就只干了一件事情:备战。
  首先,杨广从扬州踏上了去北京的路(乘龙舟,走水路),目的很简单:他要亲自指挥这场全国总动员、亲自指挥即将到来的战争。
  接着,杨广发布诏书,正式向高丽宣战。诏书的内容非常少,现全文抄录:“武有七德,先之以安民;政有六本,兴之以教义;高丽高元,缺失藩礼,将欲问罪辽左,恢宣胜略;虽怀伐图,仍事省方。”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一下,其实杨广并不想真的发动战争,只要高丽臣服并来朝见,就可以立即撤兵。当然,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动粗的!

  也就是说,杨广时期发动的“三征高丽”,一开始的时候只不过是一场“耀武秀”,跟“北巡”没什么本质的区别;只要高丽国王高元能像突利可汗一样老实,双方就可以马上和好如初!按照杨广的逻辑,只要大军往辽东地区一摆,高元这小子铁定投降。由此看来,杨广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呀,他哪里会料到“全国总动员”的后果?!
  既然是“耀武”,那就一定得有个“耀武”的样子。
  杨广下诏在全国征召军队,无论远近,都要到北京集中;接着又征调江淮以南的水手1万人、弓弩手3万人、岭南排镩手(负责制作箭)3万人。于是乎,四面八方的军队如江河奔流一般向北京方向赶来!那场面,想想就够让人眼晕的。
  军队是有了,接下来就要搞定粮食问题了。杨广征调长江以南的民夫和船只,让他们负责运输各大粮仓中的米到北京;史载,大小船舶前后相连上千里。
  粮食也有了,接着还要搞定军械和辎重,包括武器铠甲、攻城器具等等。杨广敕令黄河以南的老百姓和部分士兵,负责通过陆路将这些东西运往北京地区。史载,道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员多达几十万人,日夜不断,士卒和民夫在途中大量死亡,尸体压着尸体,污秽满路、恶臭扑鼻。
  这些还是其次的,最重要的还有两点:造船和养马!
  造船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叫做元弘嗣的官员。这位老兄是一个典型的酷吏,据史书记载,这小子为了尽快完成任务,简直残酷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。他不让民夫们休息,而是严令他们昼夜不停的站在水中服役,结果很多人自腰以下都生了蛆,死亡率竟然高达十分之三!我实在无法想象当时那种可怕的场景,你见过下半身长满了蛆的人吗?

  还好,报应来的比较快。这个元弘嗣最后也没有得到好下场,两年之后因牵连进一桩谋反大案而被除名,被人杀死在路上!真是活该呀。
  养马的任务则交给了山东地区的老百姓。这里的山东,肯定不是现在的山东省,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。养马,绝对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;如果养的好,不会得到国家一分赏赐,而一旦养的不好,则会家破人亡。因此,很多老百姓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,原因很简单:把家中储蓄都用来养马了!
  对于山东人民来说,最要命的不是养马,而是各类繁重的劳役和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!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