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1-05-21 19:54:04

  三百一十九、统一之战(十三):抉择
  很快,一个月过去了!
  在这段短暂的日子里,窦建德指挥大军发起了数次强攻,但除了损兵折将外,没有收到任何效果。几番折腾下来,夏军将士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某些质的变化,由原先的思归故里变成了哀怨。
  可惜,老窦同志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可怕的变化,依然在不屈不挠的谋划攻城。

  凌敬看到事态危急,前来进谏道:“大王宜全军渡河,攻取怀州、河阳,使重兵居守。更率众鸣鼓建旗,越过太行,入上党,先声后实,传檄而定山西。渐趋壶口,稍骇蒲津,尽收河东之地,此策之上也。行此必有三利:一则入无人之境,师有万全;二则拓土得兵;三则郑围自解。”
  猛!真应了一句古话:“你有张良计,我有过墙梯。”虽然唐军出了郭孝恪和薛收这样的栋梁,但夏军也是人才济济,丝毫不落下风。话说,这样的战争打起来才带劲儿,比一边倒要好看多了。
  现简单解释一下:
  很明显,凌敬已经敏锐的看到了己方的处境和唐军的阴谋,于是根据当前的局势,制定了一个针对性极强的策略,这个策略就是兵法上著名的“围魏救赵”。唐军将主要兵力置于洛阳和虎牢,山西一带必然空虚,如果能以大军压境,将好比“入无人之境”,不仅可以威慑关中,而且还能够开拓土地、扩大兵源。到时,李唐害怕,自然会撤了洛阳之围。
  李世民确实强悍,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;但同时,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人外有人、天外有天,这位凌老兄的谋略丝毫不逊于咱们的小李哥,几乎将小李同学的战略完全压制住了。可以想象,如果窦建德能有力的贯彻这一策略,唐军就只能乖乖的回老家了!
  走到这里,历史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,一条通往光辉,一条通往黑暗,而选择权就握在窦建德手中。老窦啊老窦,就看你老哥如何抉择了!
  窦建德听完后,深表赞同,并立即喊来自己的亲信,开始商讨具体事宜。
  王世充的使者知道此计划后,以为对方要“丢卒保车”、舍弃大郑,因此日夜嚎哭,恳求夏军不要离开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这些人用上了古今皆适用的一记杀招:金钱。他们拼命贿赂夏军诸将领,竟然收买了其中的绝大多数人!(这都是些什么将领呀,窦建德治军能力、识人能力确实一般)
  不久之后,这些将领集体来到窦建德面前,态度颇为蛮横的说道:“凌敬,书生耳,岂可与言战乎?”意思很明白:不能走,应该援救洛阳。
  考验窦建德的时候到了,证明他是优秀还是卓越的时候到了!如果他能力排众议做出那个正确的选择,那他就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,就如同英明神武的李世民;如果他随波逐流,左右摇摆,那就只能归入优秀行列了,甚至连优秀都够不上。
  事实表明,窦建德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,因为他违背心意,遵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志。哎,民主本身没有错,但绝不是用在战场上,可怜的老窦完全混淆了呀!
  搞笑的是,这位老哥还为自己的错误决策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:“今众心甚锐,此天赞我矣,因此决战,必将大捷。”狂晕,这都什么跟什么呀!
  凌敬知道后,毫不退缩,全力争论,但终究还是未能“拧过大腿”。
  窦建德的爱妻曹氏,一个女流之辈,也过来劝说:“凌敬之言可从,大王何不纳也?请自滏口之道,乘唐国之虚,连营渐进,以取山北,又因突厥西抄关中,唐必还师以自救,此则郑围解矣。今顿兵虎牢之下,日月淹久,徒为自苦,事恐无功。”
  老窦听后,脸上有点挂不住,便厉声回答道:“此非女子所知也。且郑国悬命朝暮,以待吾来,既许救之,岂可见难而退,示天下以不信也!”

  哎,怎么说呢?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这位暴汗的夏王了:傻逼。如果说上一句话还能称作是理由的话,这句话就只能算是恶搞了!历史上本已有个宋襄公,亲爱的老窦呀,你又何必跟他去抢那个称号呢?“蠢猪式的仁义之师!”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