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0-04-07 20:35:53

  三十九、大运河
  大运河,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,最为伟大的水利工程。
  它将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四大水系联结起来,大大缩短了南北交通;它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,对华夏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。
  过多的溢美之辞,我就不�嗦了,否则就成为历史教科书了,而我也要变成可怜的中学老师了。现引用一首诗来说明大运河的重要意义:
  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;
  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
  大隋皇帝杨广的新考虑就是:大运河!
  其实,早在杨广在扬州做晋王时,他就已经注意到了南北交通和粮食转运问题,因为他曾经多次在扬州和长安之间来回奔波,深知陆路交通的不便。而广通渠的开凿(杨坚时期开凿,前有述),无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:用水路转运粮食,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。
  东都洛阳建成之后,必定需要转运更多的粮食,这就急需要建“渠”来沟通南北,从而彻底消除陆路运输的弊端,使江南和东方(山东河北一带)的粮食能够更快的转运到洛阳。

  另外,“渠”建成之后,交通便利,可以将军队很方便的运到前线,客观上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实际控制。真可谓“一箭双雕”!
 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,杨广决定开凿大运河!
  当然,这只是一个层面;另外一个方层面就比较隐晦了。杨广曾在扬州住过很长一段时间,对此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;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扬州就是杨广的第二个家,甚至比家还要“亲”!而且,南方地区环境优雅、风景宜人、美人众多,岂是北方地区能够比得了的?
  可问题是,自己现在是皇帝,需要长期住在长安或者洛阳,在陆路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,想要回“家”谈何容易?!
  而开凿一条南北贯通的大运河,不正好可以解决陆路交通不便的问题吗?
  没错,方便自己去江南巡游,也是这位皇帝开凿大运河的重要原因!
  说干就干!
  就在东都洛阳开始施工后不久(大概四天),皇帝杨广紧接着下了一道诏令:开凿通济渠和邗(“含”音)沟。
  有些朋友可能产生疑问了:不是开凿大运河吗,怎么成了开凿通济渠和邗沟了?
  接下来,让我来做一次地理老师,给大家讲授一下地理学知识:
  大运河(隋唐时期),只是一种整体上的称谓,它其实包含四段:永济渠、通济渠、邗沟和江南河。
  其中通济渠自洛阳西郊开始,先引洛水入黄河、再自河南荥阳引黄河入汴河、然后经河南商丘入淮河,是转运粮食的主干河道,其前身是战国时代魏国人开凿的鸿沟。邗沟,主要是引长江水入淮河,最早由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。永济渠,主要是引黄河支流沁水入卫河至天津,然后沿永定河到北京。江南河,由镇江引江水经无锡、苏州、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。(不重要,大家当作一种常识了解即可)

  另外,“开凿”一词实际上并不准确,因为大部分地方并不是开凿,而是疏浚和连接;也就是说,大运河巧妙的利用了很多的天然和人工河道,并不是毫无技术含量的“挖”。
  知道了大运河的整体状况,我们明白:通济渠和邗沟,只是大运河的一部分,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,可以算作大运河的一期工程。二期工程(永济渠)于3年之后开工,三期工程(江南河)于5年之后开工。
  为了保证工期和质量,杨广征调了120多万民夫,由一个叫做皇甫议的大臣全权负责施工。更狠的是,杨广竟然又心血来潮的下了一道命令:在运河两岸修筑御道,并且栽上柳树!
  如果说开凿运河算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事情的话,那么“修筑御道、栽上柳树”就完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行为了,就是为了满足这个家伙的一己私欲!
  什么私欲呢?如果我没有猜错,一定是为了使运河两岸看起来更加漂亮、更富有生机和活力;只有这样,才能让这个皇帝的江南巡游更有兴致,不至于一路无趣!

 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来,杨广的确是一个不懂得体恤百姓的皇帝;在这小子心中,只有一个人最重要,那就是他自己!至于什么百姓、大臣,哪管得了是死还是活?正是这一点,最终让他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一样东西:民心!
  通济渠和邗沟,两项大工程同时施工,可苦了那些工地上的民夫了!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