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0-04-02 21:20:40

  三十四、一封诏书
  平定杨谅,谁的功劳最大?毫无疑问,当属“眼镜蛇”。毫不夸张的说,杨素凭借一己之力搞定了汉王。
  对于这一切,远在长安城的杨广当然看的一清二楚,他可不是个政治白痴;所以,前方的战事刚一结束,这个聪明的皇帝就派人送来了一封诏书、一封亲笔写的诏书,表示最为深切的关怀和慰问。现摘取大部分内容如下:

  “我有隋之御天下也,于今二十有四年,虽复外夷侵叛,而内难不作,修文偃武,四海晏然。朕以不天,衔恤在疚,号天叩地,无所逮及。朕本以�王,谬膺储两,复以庸虚,纂承鸿业。天下者,先皇之天下也,所以战战兢兢,弗敢失坠,况复神器之重,生民之大哉。
  贼谅包藏祸心,自幼而长,羊质兽心,假托名誉,不奉国讳,先图叛逆,违君父之命,成莫大之罪。诳惑良善,委任奸回,称兵内侮,毒流百姓。私假署置,擅相谋戮,小加大,少凌长,民怨神怒,众叛亲离,为恶不同,同归于乱。朕寡兄弟,犹未忍及言,是故开关门而待寇,揖干戈而不发。朕闻之,天生蒸民,为之置君,仰惟先旨,每以子民为念,朕岂得枕伏苫庐,颠而不救也!大义灭亲,《春秋》高义,周旦以诛二叔,汉启乃戮七�,义在兹乎?事不获已,是以授公戎律,问罪太原。且逆子贼臣,何代不有,岂意今者,近出家国。所叹荼毒甫尔,便及此事。由朕不能和兄弟,不能安苍生,德泽未弘,兵戈先动,贼乱者止一从,涂炭者乃众庶。非唯寅畏天威,亦乃孤负付嘱,薄德厚耻,愧乎天下。

  公乃先朝功臣,勋庸克茂。至如皇基草创,百物惟始,便匹马归朝,诚识兼至。汴部郑州,风卷秋箨,荆南塞北,若火燎原,早建殊勋,夙著诚节。及献替朝端,具瞻惟允,爰弼朕躬,以济时难,昔周勃、霍光,何以加也!贼乃窃据蒲州,关梁断绝,公以少击众,指期平殄。高壁据岭,抗拒官军,公以深谋,出其不意,雾廓云除,冰消瓦解, 长驱北迈,直趣巢窟。晋阳之南,蚁徒数万,谅不量力,犹欲举斧。公以棱威外讨,发愤于内,忘身殉义,亲当矢石。兵刃暂交,鱼溃鸟散,僵尸蔽野,积甲若山。 谅遂守穷城,以拒�钺。公董率骁勇,四面攻围,使其欲战不敢,求走无路,智力俱尽,面缚军门。斩将搴旗,伐叛柔服,元恶既除,东夏清晏,嘉庸茂绩。昔武安平赵,淮阴定齐,岂若公远而不劳,速而克捷者也!

  朕殷忧谅�,不得亲御六军,未能问道于上庠,遂使劬劳于行阵。言念于此,无忘寝食。公乃建累世 之元勋,执一心之确志。古人有言曰:‘疾风知劲草,世乱有诚臣。’公得之矣。乃铭之常鼎,岂止书勋竹帛哉!功绩克谐,哽叹无已。稍冷,公如宜。”
  全都是文言文,可别看花眼了哦!
  大段引用原文,这是我写作本文以来的第一次;之所以这么做,就是想让大家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隋炀帝的真实才能。耳听为虚、眼见为实,我们听了太多的传言,现在就好好欣赏欣赏这篇由一个皇帝写就的文章吧!读完之后,请自己做出一个公平的评论,或许你将会对这个人有更深一层的认识,或许你将会改变对这个人的所有看法。绝世猛人李世民评价隋炀帝“文辞奥博”,现在大家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了吧?!

  是的,当我认真去阅读这篇诏书的时候,内心除了惊叹还是惊叹、除了佩服还是佩服,一个人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?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如此有才华?我只能说,他超过了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,也超过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!
  能坐上那个位子,他实至名归。
  说完文学成就,我来给大家剖析一下其中的政治意义。一篇好文章,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,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!
  第一小段,杨广重申了自己的正统地位,明白说明大隋乃是杨家的大隋,不是任何其他人的大隋。
  第二小段,杨广说明了己方出兵的正义性,把杨谅使劲骂了一通;并通过举例证明:反叛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!
  第三小段,杨广将杨素比喻成周勃和霍光,对其平乱之功大加赞赏,近乎吹捧。也意在说明一个事实:对国家忠诚,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和荣誉!
  第四小段,杨广表示了对杨素的慰问,最后一句“稍冷,公如宜(天冷了,您多留意)”,更是将这种慰问推向了顶点。
  第三和第四小段是全文的重中之重。杨广非常明白,杨素的个人威望已经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,如果不好好加以抚慰,谁又能料到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杨谅?倘若这个家伙真的调动大军西进,后果绝对不堪设想!
  于是,这个一向自负的人选择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处理方式: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。他没有派人去夺兵权,也没有派人去监军,而是给予了最为充分的信任,把这个外人完全当自己人来看待。这既是一种冒险,同时也是一种自信,而这种自信正是基于对杨素的了解。
  那么,已经如日中天的“眼镜蛇”,有没有谋反的意图呢?假如此时他真的谋反,成功的概率还是相当高的:首先,属下大军均为从长安地区带过来的,也就是说,长安城已是空城;再者,造反军已经弃械,这些人只要重新武装,就会立即成为一支大军;最后,并州一带粮食充足,足以支撑打一场大仗。
  对此,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,我们不好妄加猜测。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,杨素应该没有要谋反的企图。杨广和杨坚都没有看走眼,这个人虽然对权力无限迷恋,但却对大隋并无贰心!
  或许他阴险狡诈、或许他不择手段,但他终究还是做了一个“忠诚”的人,终究没有做出“不臣”的事情,虽然他完全有这个机会和实力!
  写到这里,让我们对已经死去的杨坚投去敬佩的一瞥:这个皇帝的眼光真的很准!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