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,说到底还是老问题――没见过,千里迢迢跑过来,没看见拿着刀剑的敌人,却看见一群衣着怪异在路边又唱又跳,混似一群疯子,换了谁都心里没底。再加上祖承训的妖魔化宣传,大多数人都认定了一个原则――不急,看看再说。
  这一看,就耽误了。
  [1204]
  戚家军打日本人起家,自然不会少见多怪,二话不说撩起袖子就往前赶,可是他们是步兵,行进速度慢,而大多数骑兵都在看稀奇,无人赶上。
  这么一闹腾,傻子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,小西行长如梦初醒,立刻关上城门,派兵严加防守(悉登城拒守),把明军挡在了城外,虽说丢了个仪仗队,总算是保住了平壤。
  李如松彻底发作了,城门大开,拱手相让,居然不要,你们都是瞎子不成?!
  但恼怒之后,李如松仔细观察了眼前这座城池,很快,他意识到,这或许不是一次成功的进攻,却并非毫无价值――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。
  于是一幕让小西行长摸不着头脑的情景出现了,已经丧失战机的明军不但没有停下来,反而重新发起了攻击,而他们的目标,是平壤的北城。
  平壤的北城防守严密,且有牡丹峰高地,易守难攻,进攻很快被击退,明军并不恋战,撤兵而去。
  站在城头的小西行长,看到了战斗的全过程,他十分不解,为何明军毫无胜算,却还要攻击此地。
  不过无论如何,这次战斗结束了,自己并没有吃亏,于是在小西行长的脑海中,只剩下了这样一个印象――明军曾经进攻过北城。
  但对李如松而言,这已经足够了。
  进攻结束了,但李如松的脾气却没有结束,回营之后,他一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将领,开始骂人。
  这次骂人的规模极大,除了吴惟忠、骆尚志少数几人外,明军下属几十名将领无一幸免,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训得狗血淋头。
  但事已至此,人家已经关门了,靠忽悠已然不行,骂也骂不开,只有硬打了。
  既然要硬打,就得有个攻城方案,怎么打,谁来打,但李司令员却似乎没有这个意识,骂完就走,只说了一句话:
  “李如柏,今夜带兵巡夜,不得休息!”
  作为李如松的弟弟和属下,李如柏认为,这个命令是对自己的惩罚,也是另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。
  几个小时之后,他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。
  [1205]
  寅时,平壤紧闭的大西门突然洞开,三千余名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,向明军大营扑去。
  这是小西行长的安排,在他看来,明军立足未稳,且人生地不熟,摸黑去劫一把,应该万无一失。
  据说小西行长平日最喜欢读的书,就是《三国演义》,所以对劫营这招情有独钟,但是很可惜,这一套有时并不管用,特别是对李如松,因为他也是此书的忠实读者。
  这三千多人还没摸进大营,刚到门口,就被巡逻的李如柏发现了,一顿乱打,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,败退回城。
  日军的第一次试探就此结束。
  正月初七 晨 大雾
  小西行长十分紧张,他很清楚,这种天气有利于掩藏部队和突袭,便严厉部队加强防范,但让他意外的是,整整一个上午,对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。
  想来想去却全无头绪,无奈之下,小西行长决定再玩个花招,去试探明军的虚实。
  他派出使者去见李如松,表示愿意出城投降,希望明军先后退三十里。
  李如松说:好,明天就这么办。
  但双方心里都清楚,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已经玩不了多久了,真正的好戏即将开场。
  正月初七 夜
  不知是小西行长看《三国演义》上了瘾,还是一根筋精神作怪,继昨夜后,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军趁夜出城,结果又被巡夜的明军打了个稀里哗啦。
  小西行长毫不气馁,今天不行,明天再来,一直打到你走为止!
 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,因为就在这天夜晚,李如松召开了第一次,也是惟一的一次军事会议。
  会议刚开始,李如松便通报了他计划已久的进攻时间――明日(正月初八)。
  当然,为何此时宣布作战计划,他也作出了解释:
  “倭军所派奸细如金顺良等四十余人,已于近日被全部擒获,我军情报,毫无外泄。”
  大家恍然大悟。
  如果过早宣布计划,很可能泄露,不利作战,而明天打仗,今天才通报,除了保密外,还有另一层意思:就算有奸细,现在去通报,也已经来不及了,而且开会的就这么些人,如果到时军情被泄,要查起来,那是一查一个准。
  这明摆了就是不信任大家,实在让人有点不爽。
  更不爽的还在后头。
  “明日攻城,各位务必全力进攻,如有畏缩不前者,立斩不赦!”
  末了还有一句:
  “不准割取首级!违者严惩!”
  [1206]
  虽然李如松极不好惹,但当将领们听到这句话时,依然是一片哗然,议论纷纷。
  关于这个问题,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,在明代,战争之后评定军功的标准,就是人头,这也容易理解,你说你杀了几个人,那得有凭据,人头就是凭据,不然你一张口,说自己杀了成百上千,上那里去核实?
  甚至明军大规模作战,向朝廷报战果的时候,都是用级(首级)来计算的,而且事后兵部还要一一核实,多少人头给多少赏。
  所以在当时,人头那是抢手货,每次打死敌人,许多明军都要争抢人头(那就是钱啊),有时候抢得厉害,冲锋的人都没了,大家一起抢人头。
  李如松很清楚,明天的战斗将十分激烈,人头自然不会少,但攻城之时战机转瞬即逝,要都去抢人头,谁去破城?
  可是大家不干了,辛辛苦苦跟你来打仗,除了精忠报国,辛勤打仗外,总还有个按劳取酬吧,不让割人头,取证据,怎么报销?我报多少你给多少?
  事实证明,李司令是讲道理的,干活不给钱这种事还干不出来,歹话讲完,下面说实惠的:
  “明日攻城,先登城者,赏银五千两!”
  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,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色的光芒。
  五千两白银,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?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,因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,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是始终存在的,且变化较大,很难确定,只能估算。
  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,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,可推出这样一个结论:在万历年间,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米左右(最低),即三百多斤。经查,一斤米的市价,大致在人民币两元左右。
  如此推算,万历年间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。五千两,也就是三百万元人民币。
  谁说古人小气,人家还真肯下本钱啊。
 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,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正进行他的最终军事部署,自明军到来后,他曾仔细观察明军动向,希望找到对方主攻方向,由于大雾,且明军行动诡异,始终无法如愿,所以城中的布防也是一日三变,未能固定。
  时间已经不多了,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,决战即将到来,而今夜,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。
  于是在一段紧张的忙碌后,小西行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。
  [1207]
  守卫平壤部队,为日军第一军全部、第二军一部,共计一万八千余人,以及朝鲜军(朝奸部队),共计五千余人,合计两万三千人。
 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,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,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,于是小西行长命令: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,驻守西北方三门:七星门,小西门,大西门,配备大量火枪,务必死守。
  而在东面,明军并无大量军队,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: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。
 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。
  短暂犹豫之后,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:
   “南城广阔,不利用兵,新军(朝鲜军)五千人,驻守南城含毯门。”
  “余部主力防守北城!”
  我相信,在这一瞬间,他脑海中闪过的,是一天前的那一幕。
   “剩余部队为预备队,由我亲自统领!”
  至此,小西行长部署完毕。
 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,东面应无敌军,南面必有佯攻,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,我相信,这个判断是正确的。只要打退明军总攻,固守待援,胜利必定属于我们!
   此时,在城外的明军大营,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:
   “我军的主攻方向,是西城。”
 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,具体部署如下:
  “左军指挥杨元,率军一万人,攻击西城小西门。
  “中军指挥李如柏,率军一万人,攻击西城大西门。”
  “右军指挥张世爵,率军一万人,攻击西北七星门。”
  “以上三万人,为我军攻击主力。”
 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,是北城。
  “南军(即戚家军)指挥吴惟忠,率军三千人,攻击北城牡丹台!”
  平时开会时,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,他说,别人听,然而就在此时,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:
  “此攻城部署,在下认为不妥。”
  打断他的人,叫做查大受。
  查大受,铁岭人,李成梁家丁出身,时任副总兵。
 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,查大受身经百战,有丰富的战斗经验,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,凭着这层关系,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:
   “我军驻扎于西城,已有两日,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,如在西城加强防守,我军恐难攻克。”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