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,”李东阳突然严肃起来,“你必须马上离开这里,不要回家,找个地方隐居起来。”
  然后他停了下来,意味深长地看着杨一清:
  “等到需要你的时候,我自然会去找你的。”
  杨一清笑了,几十年过去了,当年那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不见踪影,但这位深谋远虑的师兄却似乎从未变过。
  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误解了你,我也理解你的言行,明了你的用心,我知道,你一直在屈辱中等待着。
  “好吧,我去镇江隐居,时候到了,你就来找我吧。”
  [629]
   变数
  刘瑾最近打算做几件好事。
  这并不奇怪,因为他坏事做的太多,自然就想干点好事了,一个人干一件坏事不难,但要一辈子只干坏事,真的很难很难。
  更重要的是,他逐渐发现自己的名声越来越臭,而张彩和他的一次谈话也坚定了他的决心。
  “刘公公,你不要再收常例了。”
  所谓常例,是刘瑾的一个特殊规定,每一个进京的省级官员,汇报工作完毕后必须向他缴纳上万两银子,如果有没交的,等他回家时,没准撤职文书已经先到了。
  进京汇报工作的各位高官们虽然很有钱,但几万银子一时之间到哪里去弄呢,可是刘公公是不能得罪的,无奈之下,很多人只有向京城的人借高利贷,回去再用国库的钱来还。
  可是张彩直截了当地告诉刘瑾,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捞钱方法。
  刘瑾又懵了,用此方法,每次都可以收很多钱,而且简单快捷,怎么能说愚蠢呢?
  看着这个不开窍的家伙,张彩气不打一处来,他明确地指出,你收每个官员几万两,似乎很多,可你要知道,这些家伙都是贪污老手,他们不会自己出这笔钱,却可以借机在自己的省里收几倍的钱,当然了,都是打着你的名号,说是给你进贡,这样刘公公你的恶劣声名很快就会传遍全国。
  刘瑾这才恍然大悟。
  “这帮混蛋,打着我的名号四处捞钱,真是岂有此理!”
  刘公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,小贪官们借用了他这个大贪官的名誉权,却不交使用费和专利费,应该愤怒,确实应该好好地愤怒一下。
  愤怒之余的刘公公立刻下令,取消常例,并且追查地方贪污官员。
  这算是刘公公干的第一件“好事”。
  不久之后,刘公公决定搞点创新,他分析了一下国家经济状况,意外地找到了一个漏洞,他灵机一动,决定再干一件“好事”。
  也许是对这件事情太有把握,他决定直接上奏皇帝,不再如往常那样,先听听张彩的意见。
  于是他最终死在了这件事上。
  第二天,他独自上朝,在文武百官前向朱厚照提出了这件事情:
  “陛下,应该整理军屯了。”
  一切就此开始。
  所谓军屯,是明代的一种特殊政策,通俗点说就是当兵的自己养活自己,打仗的时候当兵,没事干的时候当农民,自己种菜种地,还时不时养几头猪改善伙食,剩余的粮食还能交给国家。
  这个制度是当年老朱费尽心思想出来的,可到了如今,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。
  [630]
  因为要想让军屯开展下去,必须保证有土地,虽说地主恶霸不敢占军队的地,但军队里的恶霸地主(高级军官)是不会客气的,一百多年下来,土地越来越少,粮食也越来越少,很多士兵都填不饱肚子。
  刘瑾发现了这个问题,便公开表示,要清查土地,重新划分,增加国家粮食收入,改善士兵生活。
  刘瑾这么干,自然不是为士兵着想,无非是要搞点政绩工程而已,大臣们心知肚明,鸦雀无声。
  朱厚照却听得连连点头,手一挥,发了话:
  “好主意,你就去办吧!”
  然而站在一边的杨廷和准备出来讲话了,经验丰富的他已经发现了这个所谓计划的致命漏洞。
  可就在他准备站出来的时候,一只手从背后紧紧拉住了他的衣襟。
  杨廷和回过头,看到了沉默的李东阳。
  他又站了回去。
  散朝了,刘瑾急匆匆地赶回了家,他准备开始自己的计划。
  杨廷和却留了下来,他还拉住了想开路的李东阳,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疑问:
  “你刚才为什么要拉住我?”
  李东阳看着他,露出了神秘的笑容:
  “你刚才为什么要说话?”
  原来如此,我明白了。
  
  
  明朝那些事儿3 第十一章 必杀刘瑾
  祸福由命
  回到家中的刘瑾见到了满脸怒气的张彩,听到了他的责问:
  “这件事为什么不先商量一下?”
  “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,办成了足可百世流芳!还商量什么?”
  然而张彩皱起了眉头:
  “我总觉得这件事情有点问题。”
  可是有什么问题,他一时也说不出来,于是他向刘瑾提出了另一个警告:
  “杨一清这个人不简单,你要小心。”
  “我已经教训过他了,不用担心。”
  张彩看着自信的刘瑾,轻蔑地笑了:
  “我与他同朝为官十余年,深知此人权谋老到,工于心计,且为人刚正,绝不可能加入我们,你教训他又有何用?”
  刘瑾愤怒了,他最不能忍受的,就是这种蔑视的态度。
  “我已经把他削职为民,即使有心作乱,又能如何?!”
  可他等到的,却是张彩更为激烈的反应:
  “杨一清此人,要么丝毫不动,要么就把他整死,其胸怀大志,若放任不管,必成大患!”
  刘瑾终于爆发,他拍着桌子吼道:
  “为何当年他要推举你为三边总制?!我还没问你呢!你好自为之吧!”
  张彩愣住了,他坐回了椅子,呆呆地看着刘瑾离去的背影,再也说不出一句话。
  祸福各安天命,就这么着吧!
  [631]
   微光
  正德五年(1510)四月宁夏
  “真的下定决心了吗?”
  “周东如此胡来,我们已经没有活路了,绝不能束手待毙,就这样吧!”
  “那就好,何指挥,现在动手吧!”
  正德五年(1510)五月 镇江
  土财主杨一清正在大堂看书,屋外斜阳夕照,微风习习,这种清闲的日子他已经过了一年,但所有的平静都将在今天被打破。
  屋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,杨一清立刻抬起头,紧张地向外望去。
  他看见了一个急匆匆走进来的人,而此人身上穿着的飞鱼服也已告知了他的身份――锦衣卫。
  在那年头,锦衣卫上门,基本都没有什么好事,杨一清立刻站了起来,脑海中快速地思考着应对的方法。
  可这位锦衣卫看来是见过世面的,他没有给杨一清思考的时间,也不废话,直接走到杨一清的面前,严厉地高喊一声:
  “上谕,杨一清听旨!”
  杨一清慌忙跪倒,等待着判决的到来。
  “钦命!杨一清,起复三边总制!”
  魂都走了一半的杨一清终于定了神,脑袋是保住了,还成了二品大员。
  而宣旨的锦衣卫此刻已经变了一幅嘴脸,满面春风地向杨一清鞠躬:
  “杨大人,恭喜官复原职,如有不敬,请多包涵。”
  要知道,干特务工作,专横跋扈的锦衣卫有时也是很讲礼貌的,至少在高级别的领导面前总是如此。
  杨一清拍拍身上的尘土,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任命隐含的意义。
  李东阳,我们约定的时刻终于来到了。
  他转进内室,准备收拾行装。
  可是笑脸相迎的锦衣卫却突然站了出来,拦住了他的去路。
  “杨大人,就不用收拾行李了,即刻出发吧,军情十分紧急!”
  杨一清呆住了:
  “军情!?”
  “是的,杨大人,安化王叛乱了。”
  安化王朱��,外系藩王,世代镇守宁夏,这个人其实并不起眼,因为他祖宗的运气不好,当年只摊到了这么一片地方,要钱没钱,要物没物,连水都少得可怜,树挪死,人挪活,呆在这鬼地方,天天吃沙子,他早就想换块地方,可谁也不肯跟他换,他也想到北京去,但朱厚照先生虽然爱玩,却还不傻,亏本的买卖是不做的。
  [632]
  急于改变命运的朱��不能选择读书,只能选择造反,可他的实力太差,造反就是自寻死路。关键时刻一个人帮了他的忙,给他送来了生力军,这个人就是刘瑾。
  刘瑾又犯了老毛病,由于文化水平低,他总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,整理军屯虽然看上去简单,实际上却根本实行不了。要知道,那些占据土地的可不是一般土财主,他们都是手上有兵有枪的军事地主。
  这种人我们现在称之为军阀,接到指令的地方官只有几个打板子的衙役,又没有武松那样的厉害都头,除非是喝多了神志不清,否则谁也不敢去摸这个老虎屁股。
  地是收不回来了,但是按照规定整顿土地后,应该多收上来的粮食却是一颗也不能少。百般无奈之下,官员们只好拣软柿子捏。
  军阀欺负我们,我们就欺负小兵。就这样,那莫名其妙多出来的公粮压在了苦大兵的身上。
  而大理寺的周东就是欺负士兵的官员中,最为狠毒的一个,他不但责骂士兵,还打士兵们的老婆。
  这就太过分了,宁夏驻军高级军官何锦义愤填膺,准备反抗,正好朱��也有此意,两人一拍即合,发动了叛乱。
  由于这件事情是刘瑾挑起来的,加上刘瑾本身名声也不好,他们便顺水推舟,充分使用资源,定下了自己的造反理由――杀死刘瑾,为民除害(这个口号倒没错)。

难得有一本很喜欢的小说,可以考虑买一本纸质印刷版,方便阅读和收藏。
点击了解经典小说纸质版,或加微信:13725206571

扫码手机阅读